脫離劏房7旬老伯2000元租住社會房屋 社協建議納入長策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06/23 17:28

最後更新: 2019/06/23 20:53

分享:

分享:

區伯以月租$2000租住社會房屋,生活大大改善。

香港社會房屋供應不足,公屋輪候時間長,不少基層市民屈居於生活環境惡劣的劏房。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調查發現,居住在由該會營運的過渡性房屋的住戶後,在入住後生活質素有所提升,社協建議政府增加整體社會房屋供應,並將其納入長遠房屋策略。

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今年3月至5月,共訪問了51戶住在由協會營運的過渡性房屋單位住戶,過渡性房屋的類型包括市建局的社會房屋,以及由業主和私人發展商提供的翻新單位和宿舍。

調查結果顯示,住戶入住社會房屋後生活質素有所提升,人均居住面積由入住前的42.9呎,提升至87呎;每月房租中位數由4000元下降至2080元;每月水費、電費、雜貨等中位數亦下降至少一半。

研究指出,近8成受訪者在入住社會房屋前經常擔心被逼遷和加租,但入住後,7成受訪者表示不再為此擔心,近9成受訪者表示入住後較以前快樂、精神壓力減少。

另外,在考慮入住社會房屋時,超過8成受訪者表示會優先考慮租金(83.6%)、其次為地點(65.2%)及租期(61.2%)。

70多歲區先生從2011年開始一直在深水埗一間月租2000港元、但只有40呎的板間房居住,兩個月前他得到社協協助,以同等租金搬到位於大角咀、面積約400呎的過渡性房屋,與一位年約20多歲的學生合住。

區先生今年年初入住社會房屋後生活質素有所提升,晚上終於能睡好覺。(孫澤芳攝)

區先生憶述,以前居住的劏房,天花剝落及牆壁滲水嚴重。要與6伙人共用一個洗手間,他形容以往的居住環境與現在比較是「天與地」的分別,現時空間較大,衛生情況良好,家裏能安裝冷氣,晚上就能睡得好,人都變得更開朗。

協會建議政府應增加整體社會房屋供應,納入長遠房屋策略,擴大「社會房屋共享計劃」受惠人搬遷津貼試驗計劃的受惠範圍。

協會批評過往政府在過渡性房屋政策上一直都是被動角色,只注重房屋供應數目而忽略社會房屋的物業管理、維修保養等因素。協會期望政府日後能更主動地支援社會房屋營辦機構,協助他們解決財務和人手的困難,加快社會房屋供應。